什么是斜视、内斜视、外斜视及症状有哪些?
斜视是指双眼不能同时注视一个目标,一只眼注视目标时,另一只眼便会偏离目标。呼和浩特新视界眼科医院的斜弱视专家介绍说,斜视多发病于儿童时期,主要分为内斜视、外斜视。
什么是内斜视、外斜视?
1、外斜视:俗称“斜白眼”,指眼位向外偏斜,分为间歇性和恒定性外斜视。间歇性外斜视的病人,大部份的时间眼位维持在正常的位置,在阳光下、疲乏、生病时,会表现出外斜的眼位。间歇性外斜视常会发展成恒定性外斜视。
2、内斜视:俗称斗鸡眼,指眼位向内偏斜,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内斜视。在出生12个月内发生的称为先天性内斜视,偏斜角度通常很大。后天性内斜视常发生在2-3岁左右,常伴有中高度远视。
各类斜视眼的症状
(一)外斜视眼:即眼位向偏斜,一般可分为间歇性与持续性外斜视。间歇性外斜视因病人具有较好的融像能力,大部份的时间眼位可由融像能力维持在正常的位置,只有偶而在阳光下或疲乏不经心的时候,才表现出外斜的眼位。有些儿童为了避免外斜眼位引起的复视,在大太阳常会闭一只眼睛。间歇性外斜视常会发展成持续性外斜视,而偶而出现外斜视的情形变成终目持续的外斜视。
(二)内斜视眼:一般俗称斗鸡眼。眼位向内偏斜。临床上可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斜视。在出生至内发生者称之为先天性内斜视。偏斜角度通常很大。后天性内斜视又分为调节性与非调节性,调节性内斜视常发生在2-3岁左右,通常会伴有中高度远视,或是异常的调节内聚力与调节比率;非调节性内斜视则和调节力与屈光状态无关。
(三)上、下斜视:即眼位向上或向下偏斜,一般较少见,上下斜视常常并有头部歪斜的情形
发现小儿斜视需要去医院检查
为什么孩子有时斜视,有时不斜视呢?不少家长会有这样的疑问。事实上,斜视发病有一个过程,是逐渐形成的,有一定的间歇阶段,所以,有时出现有时不出现。一般间歇性外斜视都在生病、发烧、疲劳等情况下出现,而一般在室内活动时就不出现。需要提醒注意的是,斜视是有遗传性的,一般呈隔代遗传,如果家中有斜视病人的话,家长就应该常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。
一般来说,孩子到医院后,要进行视力、眼位、眼球运动、眼屈光状态(验光)等眼科的全面检查。斜视的治疗原则是,从眼外肌运动方面改善两眼相对位置的偏斜。
专家提醒:斜视的治疗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,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歪头视物、靠的近、眯眼、怕光、阅读困难、重影等症状,须及早去正规医院诊断和治疗,以免斜弱视的发生。更多疑问,欢迎点击在线咨询,眼科专家会与您深度沟通。
斜视不及时治疗会有什么危害?
不少家长认为等孩子大了斜视就会消失,或者得了斜视没有什么,长大后做个手术就行。董建刚院长解释说,斜视会引起视功能的损害和弱视,如果长期不治疗,会产生下面一系列的危害:
1、外观异常影响心理健康:斜视严重影响美观,常被人起外号,给患者心理健康蒙上阴影,造成其孤僻、自卑的心理,据调查,大多数斜视患者容易自卑,并且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社交。
2、视觉功能受到损害,引发弱视:斜视患者大部分都易形成弱视,导致斜眼的视力都比较差,终生无法矫正。更重要的是,患者没有融像能力和立体视觉,从事许多专业会受到限制,例如:驾驶、绘图、精细工作等。
3、影响全身骨骼发育畸形:有些麻痹性斜视患者,由于眼肌麻痹,常采用偏头、侧脸等一些特殊的头位来克服视物时的不适,医学上称“代偿头位”。如不及早矫治,会导致全身骨骼发育畸形,如脊柱侧弯等。
新视界专家指出:治疗斜视对时间的要求很严,6岁前是视功能发育的旺盛阶段,斜视率达80%以上,12岁以后只能通过手术矫正眼位,且很难恢复斜眼的双眼单视功能,家长们务必认真对待,早发现、早治疗。 >>>>马上咨询专家,了解佳治疗方案
董建刚院长后指出,孩子如果错过了佳的治疗时机,对日后的视力也会带来极大的影响。因此,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眼睛的异常变化,以便及时到专业的眼科医院就诊。更多疑问,欢迎在线咨询眼科专家。